close

先跟大家分享一個小故事

大約在四年前,那時我大四,在畢業前夕,必須到一所國中進行一個月的短期實習
那時我的實習學校是景美的萬芳高中國中部J205班
(HELLO,好久不見了)
記得那時的我很緊張,因為初次上台,顯得就是十足的菜鳥樣
那時青澀的模樣和現在完全不一樣
在上課前我要花好多的時間準備教案
哪一分鐘要作什麼事都得需要經過十足的演練與安排
但教學現場常常會有令人措手不及的事發生
上課時,我的實習指導老師就坐在教室的後面
學生還算乖,我是個愛問問題的老師
每教完一個小觀念,或是講解完題目
我總是會問,接下來怎麼作?聽得懂嗎?這邊清不清楚?
底下的學生總是給我熱烈的回應,讓我感到十足的信心

我一直以為,我應該算是教得很成功的吧!
底下的學生那麼有反應,都聽得懂,於是我也就順順的上下去
但這自以為是的想法卻在該次的段考後幻滅了
我教的這一班平均掉得很多,原本以為全班都聽懂了的東西
卻在段考考卷上一錯再錯
我當下受到的打擊十分的大

我永遠記得當時的實習指導老師告訴我的一段話
她說,不要以為底下很有反應,就代表全班都懂了
那些有反應的,自然是成績不錯的學生
而那些悶不吭聲的,自是因為聽不大懂,所以不敢發表他們的想法
甚至因為怕被恥笑而不敢問問題
你不能以偏概全,相信這個『回應』的假象
你應該要『顧後不顧前』,有回應的、懂了的同學你大可不用理他們
你要努力的方向是那些不大懂、跟不太上進度的同學

這一段話給我的影響非常的大,但近來因為某些因素讓我迷惘了
直到這幾天,我再重新思考,才又重新抓回我的初衷

目前實施常態分班以來,一個班的程度落差很大
有的很天才,但有的就是怎樣都跟不太上
使得老師在上課時很難掌握自己上課的節奏與深度
對於這點,我也曾和一些資深老師談過
他們也給我一樣的建議:『顧後不顧前』
那些已經唸得很好的學生,就可以放手了,上課還是要多講些基本觀念
救救那些後段的學生!
至於加深加廣這件事情,若那些較資優的學生有需要的話
就請他們自行去補習或是自修吧

一個當老師的,他所想的事情一定是全面性的
而一個當家長的,他所想的是你一定要對我的小孩最特別
我不知道家長們是否能同理我的想法
你們面對的,是你們那在我班上的『一個』小孩
而我所要面對的,是『36個』孩子
我相信各科任老師也是有相同的想法

有些家長會很積極地向各任科老師建議
怎麼不多考一些試?怎麼不教深一點?怎麼不教多一點?
我只能說,這該如何作到呢?
九年一貫以來,家長們要求教育部要教育鬆綁
學校在安排各科課程皆有一定的規定
目前:
國文六節
數學四節
英文四節
生物三節
地理二節
公民一節
歷史一節
這些科目看來最得天獨厚的是國文了,一個禮拜有六節呢
但還是趕課趕得要命
數學四節,我整天都在哀嚎,完全教不太完
更別提一個禮拜只有一、二節的社會科了

在此幫各位家長剖析一下
如果我花了一個早自修考了數學
檢討就需要花一節課
每天再出作業,隔天也需花個一節課裡的十至二十分鐘檢討
再加上課堂上的小考等等的......
若是公民和歷史這種一個禮拜只有一節課的呢?
光是順順地照著進度走,都還需要趕課了
檢討考卷和加強內容呢?心有餘而力完全的不足吧!

似乎稍微岔題了,但我想表達的意思是
在安排一個班級的進度上,老師他的想法一定是儘量想辦法要顧及每一個人
不可能為了資優的學生特意加快腳步,補充資優難題
也不可能為了落後許多的學生完全停下腳步,一定要教懂他再向前
我們只能儘量取得最大利益

針對這個問題,其實中南部極多所學校除了偷偷能力分班外
有些會採取能力分組,或多或少能改善這樣的教學窘境
但這在大台北地區卻是窒礙難行
畢竟,誰能允許學校將自己的小孩分到程度較差的B組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J.C. 的頭像
    J.C.

    阿倫的亂想世界

    J.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